本篇文章1286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見過給愛情上保險的嗎?客歲深圳有對小情侶花299買了份愛情保險,三年后完婚真領到了1314朵玫瑰。這事兒在友人圈炸了,當初那家保險公司的愛情險販賣額翻了五倍。可隔壁老王照葫蘆畫瓢搞了個同款,三個月才賣出去7單。今天咱們就扒開這層浪漫外衣,聊聊怎么讓年輕人迫不得已為愛情買單。
▎找準痛點是門技巧活
先看組數據:95后愛情分手率高達67%,但83%的人深信自己會和現任完婚。這種沖突心理就是愛情保險的黃金賣點。別扯什么風險治理,年輕人要的是儀式感。就像求婚必須鉆戒,愛情保險得包裝成"愛情里程碑"。
舉一個真實案例——成都某保險公司搞了個"愛情打卡打算":
三類人群的攻心術
人群 | 痛點 | 賣點話術 |
---|---|---|
大學生 | 愛情經費不足 | "天天3塊錢,畢業完婚不差錢" |
職場新人 | 沒時間經營感情 | "自動存錢比記留念日更靠譜" |
異地戀 | 缺少穩當感 | "每張車票自動兌換愛情積分" |
重點來了:萬萬別做成理財商品。北京有家公司搞了個年化5%的愛情儲蓄險,終局被罵"玷污愛情"。得學會把銅臭味包裝成玫瑰香,比如說把返現改成"婚禮酒席補貼金"。
▎內容營銷的騷操作
廣州某策劃公司搞了波神操作——在民政局門口拍對比照:
左邊是拿著紅本本的常規新人
右邊是捧著1314朵玫瑰的保險網民
配文:"同樣的完婚證,不一樣的儀式感"
這組照片在小紅書點贊破10萬,轉化率比硬廣高17倍。記著:年輕人反營銷,但不反故事。
更絕的是教顧客怎么秀恩愛:
避坑指南(來自3個翻車案例)
▎靈魂拷問:愛情保險是智商稅嗎?
杭州有對情侶現身說法:三年存了10728元,完婚時返了13140元+三亞雙人游。算下來凈賺4000多,還白得個婚禮素材。但中心在人家的商品打算:
有個數據你們品品:購物愛情保險的情侶,完婚率比個別情侶高23%。倒不是這玩意能保障愛情,而是那些違心為儀式感付費的人,本來就更加重視感情經營。
小編觀點:客歲幫友人策劃愛情保險時,發現個有趣景象——販賣額最高的不是玫瑰也不是現金,而是"定制愛情時間軸"服侍。把兩人全體重要日子做成可視化圖表,完婚時能變成婚禮現場的互動裝置。故此啊,這屆年輕人要的不是保障,是能曬能炫耀的愛情見證。就像奶茶要照相半小時才喝,愛情保險不過是新時期的"愛情打卡器"。下次有人問你為啥搞這一個,記得回他:"咱賣的不是保險,是年輕人的交際硬通貨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