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29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哎我說各位茶友,你們有沒有如許的迷惑?網(wǎng)上鋪天蓋地都是"明前茶""頭春茶",價錢從99到999都有,到底哪個才算是真貨?今兒個咱就掏心窩子說說自家茶園那點事兒,保準您看完就知道怎么挑好茶!
先問個扎心的癥結(jié):您買的茶葉是不是泡三回就沒味兒了?要我說啊,好茶至少得扛得住五泡!
1、產(chǎn)地比身份證還重要
咱家茶園在武夷山海拔800米的向陽坡,這地界兒有個門道——晝夜溫差12℃!您知道這溫差象征著啥不?白天光配適用攢的營養(yǎng),晚上低溫鎖在葉子里,就跟冰箱保鮮一個理兒!隔壁老王家茶園在平川,茶葉長得快是快,可那滋味兒啊,就跟兌了水的蜂蜜似的。
2、工藝藏著大學(xué)識
當初風行呆板炒茶是吧?咱說切實的,像金駿眉這種芽頭嬌貴的,呆板一壓全廢了!老師傅手工揉捻那力道,就跟按摩似的,既把茶汁揉出來,又不傷葉脈。客歲咱做了個對比:
工藝范例 | 茶湯耐泡度 | 香氣持久性 |
---|---|---|
全手工 | 7泡以上 | 5小時留香 |
半機器化 | 5泡左右 | 2小時消逝 |
全自動 | 3泡見底 | 1小時跑光 |
3、倉儲才算是隱形殺手
見過用塑料袋裝茶的沒?那簡直是暴殄天物!咱家茶葉罐都是錫箔+木炭雙層密封,濕度常年把持在55%高低。上個月有個老客翻出三年前的茶,打開時那股陳香啊,跟剛出窖的好酒似的!
坑1:只看芽頭嫩不嫩
哎呦喂,這可得說道說道!早春的一芽一葉才算是霸道,光要芽頭的都是生手。您想啊,芽頭是積蓄營養(yǎng)的,葉子才算是轉(zhuǎn)化風味的,就跟炒菜得注重葷素搭配一個理兒!
坑2:迷信包裝噱頭
什么"大師手作""百年古樹",十個有九個是貼牌貨。真正的好茶都帶"身份證"——掃碼能看茶園實景直播的那種!咱家每包茶都能追溯到詳細山頭,連采茶工的手紋都看得清。
坑3:貪便宜買口糧茶
99三斤包郵的茶葉敢喝嗎?跟您算筆賬哈:
1、水溫不是越高越好
綠茶嬌氣,85℃水溫剛剛好。倘若用沸水沖,就跟燙青菜似的,維生素全跑光了!有個小秘訣:燒開的水晾2分鐘,或兌1/5涼白開。
2、紫砂壺≠萬能神器
新手可別被忽悠了!像鐵觀音這種高香型的,用白瓷蓋碗才可能鎖住香氣。紫砂壺吸味,泡過三五種茶就串味兒了,跟用醬油瓶裝醋一個道理。
3、醒茶不是玄學(xué)
特殊是普洱餅茶,掰開后要放在陶罐里醒一周。這進程啊,就像睡美人被吻醒,茶葉里的酶開始活躍了,泡出來的湯色能從醬油變紅寶石!
要我說啊,品茗這事兒就跟交友人似的——適合最為重要!您倘若就愛那股子炊火氣,十幾塊的老蔭茶喝著得勁兒,那也沒弊病。但倘若想品個中真味,仍是得認準"三有"準則:有山頭、有工藝、有良心。
最后絮聒句大瞎話:別信什么9塊9試喝裝!莊重茶商都怕貨不對板砸招牌,卻是那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,才敢這么玩兒。咱家新客都是先寄30克試飲裝,喝著對味兒再下單,這才叫長久交易嘛!